查看原文
其他

上博新展|“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开幕啦

·新展开幕


上海博物馆携手英国国家美术馆于2023年1月17日至5月7日,举办“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上海博物馆一楼第一展览厅)。展览以52件欧洲大师的油画杰作,为观众讲述四百年经典的欧洲绘画史。



绘画艺术在欧洲文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共分八个版块,通过50位艺术家的52件作品,完整呈现从15世纪文艺复兴至19世纪后印象派的发展脉络,可以说是一部浓缩的欧洲绘画史。



展览所覆盖的这四百年里,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文化的变革,人们观察事物的方式和再现世界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正是这一次次观看和再现的变革,成就了艺术史上精彩纷呈的流派,而这些名垂青史的作品,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串联起百转千回的艺术的故事。


本次展览中,观众可以欣赏到波提切利、拉斐尔、提香、戈塞特、卡拉瓦乔、普桑、克劳德、凡·代克,伦勃朗、卡纳莱托、康斯特布尔、透纳、塞尚、高更、马奈、莫奈以及梵高等艺术史中如雷贯耳的大师杰作;了解到意大利文艺复兴、北方文艺复兴、威尼斯画派、样式主义、巴洛克、荷兰画派、洛可可、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派、后印象派等熠熠生辉的艺术流派。








这次堪称经典的四百多年艺术巡礼,汇聚了英国国家美术馆的馆藏精华。英国国家美术馆位列全球十大美术馆之一,每年接待约600万观众。它成立于1824年,拥有2600余幅自十三世纪至二十世纪初的欧洲绘画精品。英国国家美术馆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座以如此小巧体量就能完整呈现西方绘画史的美术馆。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b3370ih59dt

英国国家美术馆馆长加布里埃尔·费纳尔迪 致辞


英国国家美术馆收藏的欧洲绘画杰作,基本在展线上展出,极少在外巡展。本次展览是英国国家美术馆在中国的首个展览,展出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作品,到欧洲巴洛克艺术、英国绘画艺术的精华,以及20世纪早期的后印象派杰作。这52件展品横跨400余年,契合英国国家美术馆本身的定位和气质,构成了一个“迷你版”英国国家美术馆。


英国国家美术馆展厅外观  ©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值得一提的是,英国国家美术馆的建立不同于欧洲大多数国家,并非建立在过往皇家收藏的基础上。它肇始于政府自一位私人收藏者购入的38幅重要画作,继而持续不断的发展则反映历任馆长和理事会的雄心抱负,以及众多慷慨私人捐赠者品味的作品。这与上海博物馆的馆藏历史,从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一部美术馆的收藏史,承载着文化的自觉与愿景,也体现着审美价值的时代变迁。观众亦可在本次展览中,一窥200年来英国艺术收藏的故事。







“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是上海博物馆“对话世界”文物艺术系列的第二个大展。该系列旨在联手世界知名的博物馆,自主策划,联合办展,推动文明对话,促进交流互鉴,让上海成为“世界看中国、中国看世界”的重要窗口。


2021年10月,上海博物馆成功举办“对话世界”首展“东西汇融:中欧陶瓷与文化交流特展”,克服了疫情下重重阻碍,获得业内外广泛好评。此次,上博首度联手英国国家美术馆推出“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展览聚集了最强欧洲艺术家阵容,令观众足不出沪,即可在家门口亲睹原作、细品经典,深入了解和感受欧洲绘画艺术的发展历程和美妙绝伦。


英国国家美术馆展厅内景  ©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建馆70年来,上海博物馆与欧洲、美洲、亚洲、大洋洲等28个国家超过182家文物艺术机构进行了深度合作。此番上海博物馆继续扩大国际“朋友圈”,与英国国家美术馆强强联手,希望通过对艺术之美的分享和欣赏,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共建美美与共的文明百花园。








步入“从波提切利到梵高”大展展厅,观众将感受到古典和现代的交融,空间和画作的融合。展览一方面秉承了英国国家美术馆建筑本身的古典气质,将欧洲经典拱门、石膏线条、光影等融入展厅空间,烘托西方艺术的优雅感;另一方面又在古典的空间里营造一个现代感的盒子空间,运用莫兰迪色系对展厅进行空间分割,由深浅依次交替,调解观众的视觉平衡。



本次展览还试图通过照明协调展品、空间和参观者之间的关系。新媒体观展时代,人们更加注重空间中的自我表达,以及与作品的互动关系。展览陈列在展厅内设计了诸多关键节点,通过一些技术手段精心营造不同的场景氛围,让参观者能够在特定的空间氛围中实现互动和表达。








为了使观众获得更好的展览资源和参观体验,本次展览提供多种导览和观展资源,可供各年龄段观众自由选择。


识别图中二维码 进入英国珍藏展微信导览


上海博物馆微信导览精选展览中21件最具代表性和故事性的重磅作品,提纲挈领地串联最具教科书意义的艺术流派。在介绍本次展品的基础上,微信导览亦对相关艺术史背景有所解读,并补充了大量拓展性图片,以丰富展览的教育阐释,促进观众对作品的理解。



扫描作品说明牌上的二维码,即可查看特展导览


同时,微信导览配有语音解说,以便观众更聚焦于观看作品本身。您可以随着解说的提示,细细品读作品的色彩、笔触、构图等形式语言,以及画面细节所传达的图像学含义。为了营造良好的观展环境,收听语音解说时请自带耳机。


本次特展折页呈现大版展厅地图,并标注配有微信导览的重点作品,方便观众快速定位;另附15世纪至19世纪的艺术家时间轴,梳理艺术史纵向线索。观众可在特展厅入口处取阅。(彩蛋:折页背面为明星展品梵高《长草地与蝴蝶》,可作为海报留以纪念。)


左右滑动查导览折页


此外,特展还将提供基于平板电脑的智慧导览和借助手持讲解机的语音导览。智慧导览覆盖52件全部展品,其中一些以小动画的形式进行了背景扩充;语音导览将30件重点展品娓娓道来。两种导览均可在服务台办理租赁服务(但是不针对特展增加收费)。







这是一份难以抉择的名单,事实上每件作品都值得推介。但亲爱的观众很可能会首先关注到这10件明星展品。


01


《书房中的圣哲罗姆》

安托内罗·达·梅西那

(活跃于1456后-1479)

约1475年,石灰板油画 

英国国家美术馆藏

©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 看点:文艺复兴早期画作中的无尽细节

诚如英国国家美术馆馆长加布里埃尔·费纳迪所言,本次展览是一趟关乎“图像制作”的历史之旅,它开始于早期文艺复兴大师安托内罗·达·梅西那。梅西那效仿早期尼德兰大师的油画技法,尤其是对细节的精确描绘和影调色彩的微妙变化。他以高超的技艺再现圣哲罗姆(公元四世纪的圣徒,将《圣经》从希腊语翻译成拉丁语)书房中的各种事物及其各自不同的质地。这件作品曾被误认为出自扬·凡·艾克之手。

在这个哥特式教堂般的空间中,圣哲罗姆正在一间十五世纪最先进的书房中阅读。档案表明,佛罗伦萨的统治者洛伦佐·美第奇很可能就拥有类似装配有嵌入式书架和书桌的书房。画中穿过回廊的狮子、窗外的风景、台阶上的孔雀、鹧鸪和装满水的铜碗,分别象征了什么?更多细节等你来展览现场揭秘。


02


《圣泽诺比乌斯的三个奇迹》 

桑德罗·波提切利(约1445-1510)

约1500年,木板蛋彩画

英国国家美术馆藏

©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 看点:美术史上的首次素描和色彩之争

15世纪的意大利绘画诞生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流派:一为以波提切利为代表的佛罗伦萨画派——重视线条和结构;一为以乔瓦尼·贝利尼为代表的威尼斯画派——崇尚自然主义,擅长色彩表达。在展厅中,这两位艺术家的作品并置陈列,观众可以通过比对,直观体会这西方美术史上的第一次素描和色彩之争。

作品描绘了佛罗伦萨主教泽诺比乌斯的生平系列绘画,是艺术家的晚年作品,摒弃了一些装饰性风格。该系列共有四幅,绘制于“斯帕利拉”画板上,通常用以装饰贵族的卧室。

对于叙事画家而言,在一幅固定、静止的图像中重述故事,让它在时间中展开,是永恒的挑战。且看波提切利如何巧妙通过地理空间的一致性,使三个圣迹片段在画中统一。


03



《圣母子与施洗者圣约翰(加瓦圣母)》 

拉斐尔(1483–1520)

约1510–1511年,木板油画 

英国国家美术馆藏

©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 看点:拉斐尔那抚慰人心的温柔

作为“文艺复兴三杰”之一,拉斐尔就是浪漫与典雅的化身。理解欧洲艺术的故事,也必然不可忽略拉斐尔。他留下许多艺术史中被奉为典范的圣母形象,本作是小而精美的一件。虽然是宗教题材,但并不会令人感到疏离。拉斐尔对圣母环绕的怀抱、赤裸的孩子柔软凹陷的皮肤、结实的幼儿向圣母伸出的手臂进行了触觉上亲切的精妙演绎。圣母子之间的情感互动也复杂又感人。他试图通过几何结构图来呈现出绝对和谐的视觉效果,使圣像与背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深沉的静谧感。拉斐尔用温柔而理想的画作,抚慰着人们敏感脆弱的心灵。


04


《年轻公主(丹麦多萝西娅?)》 

扬·戈塞特(活跃于1508年之后,卒于1532年)

约1530-1532年,橡木板油画

英国国家美术馆藏

©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 看点:失落的公主与1530年代的欧洲时尚

画中的小女孩可能是丹麦被流放的国王克里斯蒂安二世的女儿多萝西娅。她手拿着一个上下颠倒的浑天仪,右手食指指向外环上赤道以北大约55度的位置,或许是在暗指她父亲失落的王国。

女孩看起来大约十岁,穿着一件用数百颗珍珠缝制的昂贵连衣裙,款式可追溯到1530年左右。1530年代的法国时尚由奥地利的埃莉诺女大公引领:方领的礼服胸衣中间有一个隆起的弧度,混合着金线锦缎的面料边缘镶嵌大量珍珠和宝石,两侧的衣袖夸张而丰满。多萝西娅穿着的正是此类服装,而画作背面的法语铭文也可印证这一点。


05


《被蜥蜴咬伤的男孩》 

卡拉瓦乔(1571-1610)

约1594-1595年,布面油画

英国国家美术馆藏

©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 看点:到底是哪个男孩?

意大利巴洛克代表画家卡拉瓦乔擅长运用戏剧化的光线,使人物具有强烈的身体存在感。这种崭新的“卡拉瓦乔式”风格在当时引起很大的反响,很快在欧洲传播开来。

在这件作品中,一位皮肤白皙,年轻秀气的卷发少年刚被蜥蜴咬了一口,神情痛苦,在惊讶中向后退缩。纵观卡拉瓦乔1592年至1600年间的作品,出现了许多相似的脸孔,他是卡拉瓦乔早期作品里的模特马里奥·明尼蒂。他现身于《捧水果篮的男孩》(附图见微信导览)《占卜者》《酒神巴库斯》《鲁特琴演奏者》《圣马太蒙召》等诸多传世名作中。然而1600年之后,却再也不见他的身影,由此人们对卡拉瓦乔钟爱的模特也产生了无限的遐想。


06



《63岁的自画像》 

伦勃朗•凡•莱茵(1606–1669)

1669年,布面油画

英国国家美术馆藏

©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 看点:伦勃朗最后的自画像

作为艺术史上最著名的“自拍达人”,伦勃朗在其四十年的职业生涯中,留下了超过八十幅已知的自画像。翻阅这位艺术家的自画像作品,与今天浏览某人的社交媒体账号是类似的体验。从捕捉鬼脸的“快照”到细致刻画的坚韧造型,从素描、蚀刻版画到油画,伦勃朗的“账号”就是肖像画创作的实验乐园。晚期的绘画可谓汇集了伦勃朗一生的技巧。而《63岁的自画像》就是这位“自拍达人”在去世前几个月最后的三幅自画像之一,在一刹那便把内心全部的历史集中在脸上。欢迎来与63岁的伦勃朗对视,直面深邃与真实。


07


《威尼斯:城堡区圣伯多禄圣殿》 

卡纳莱托(乔瓦尼·安东尼奥·卡纳尔)(1697-1768)

1730年代,布面油画

英国国家美术馆藏

©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 看点:十八世纪“壮游”的完美纪念品

十八世纪的英国年轻贵族以考访欧洲古迹的“壮游”作为成人前的最后一课。这一风尚催生了卡纳莱托亦真亦幻的风景画,英国收藏家尤其欣赏他笔下的威尼斯风光,常常将他的画作带回家,作为欧洲壮游的纪念品。

画面中心的城堡区圣伯多禄圣殿在十六世纪末,依据文艺复兴建筑大师帕拉迪奥的样式进行了改建。这种具有古典气息的建筑风格深受英国游客喜爱,他们回国后以此效仿改建或重建了自己的乡村房屋。

此外,卡纳莱托常常使用暗箱(一种针孔相机,用来投影图像)记录现场视图,而后回到工作室再继续创作。观赏本次展出的两幅卡纳莱托作品,你觉得它们更像是肉眼所见还是相机镜头的呈现?


08



《咖啡厅演奏会的一角》 

爱德华·马奈(1832-1883)

约1878–1880年,布面油画

英国国家美术馆藏

©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 看点:现代生活的浮光掠影

作品描绘了雷什奥芬酒馆的场景,酒馆女服务员能端着许多杯啤酒而一滴不洒,马奈对此高超技能尤感兴趣,因而邀请其中最为熟练的一位女服务员来画室做他的模特。

马奈在创作过程中改变了计划,决定将这幅大型绘画一分为二,本次展出的为右半部分。左半部分为收藏于瑞士的莱茵哈特艺术馆的《在咖啡店内》(附图见微信导览)——描绘了桌子另一边的一男两女,其中的酒杯、水瓶倒影,以及桌边年轻女子的指尖,依稀可在本次展出的这幅画作左侧边缘看到。不妨到展厅现场找找看。

这张画面中最耐人寻味的是,假使我们跟随任何一位画中人的目光,便会发现他们的眼神并不相遇。马奈捕捉了现代生活中转瞬即逝的一瞥,其潦草、随意的笔触加强了这种瞬间感。他渴望在绘画中揭示波德莱尔所宣称的现代生活的英雄主义和史诗性。


09


《长草地与蝴蝶》 

文森特·梵高(1853-1890)

1890年,布面油画

英国国家美术馆藏

©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 看点:梵高的“废弃花园”

1889年5月至次年5月,梵高因病入住在法国南部圣雷米附近的精神病院,院方允许他在一些特定场所作画,其中就有一片被梵高称为“废弃花园”的地方。这期间,梵高的诸多素描和油画都描绘了这一小片人迹罕至的花园。

他在一封给弟弟提奥的信中提到了当时正在创作的两件作品,这是其中一幅;另一幅是1890年所作的《圣保罗医院花园中的松树和蒲公英》(附图见微信导览),《长草地与蝴蝶》很像是后者画面中近处长草地部分的放大局部。梵高采用了印象派短小凌乱的笔触,但是调整了用笔的厚度和长度,从而强调了这片长草地所承载的情感价值。

这是一幅带有抽象意味的作品,你几乎找不到地平线,美术馆还因此发生了一件轶事。1965年,一名热爱梵高的15岁女学生在参观时,发现这幅作品上下挂倒了。美术馆员工找出印有该作的明信片来比对,确认了这一事实。原来当天早上,画作曾被取下进行拍摄,而再次上墙时弄反了方向。


10


《查尔斯•威廉•兰姆顿肖像(红衣男孩)》 

托马斯·劳伦斯爵士(1769–1830)

1825年,布面油画

英国国家美术馆藏

©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 看点:象征“童年”的经典之作

这是象征“童年”的经典画作。这也是第一幅登上英国邮票的绘画作品。2021年英国国家美术馆重金购藏此画,它一直备受观众宠爱。

托马斯·劳伦斯是19世纪初英国最著名的肖像画家,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儿童独特的表情和姿态。画面中,男孩坐在一块可以俯瞰月光下大海的岩石上,双眼凝视着远方,仿佛正沉浸在大自然的奇观中。他白皙的皮肤、红润的脸颊、柔软的红色天鹅绒套装和松散的蕾丝衬衫让他在这个夜晚的崎岖景观中格外惹人怜爱。

这幅肖像反映了当时社会热议的思想家让·雅克·卢梭提到的一个观点:童年是一个独特而具有价值的人生阶段。作品同时也体现了画家对大自然崇高力量的浪漫主义迷恋。小查尔斯·兰姆顿身旁的花朵象征着他的青春,可惜的是他不幸于1831年死于肺结核,年仅13岁。



以上十件作品,仅仅只是“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的一鳞片爪。上海博物馆诚邀您前来观展,期待您在现场与更多大师杰作相遇,感受原作独一无二的“灵韵”。


 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完整清单(向下滑动查看)




一票两展


对展览意犹未尽的观众还可以前往4楼第三展厅,参观由上海博物馆与品源文化共同打造珍藏展的展外特展——“NG Treasures 再现·大师|沉浸式光影体验”。所有购买“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门票(含购买数字藏品获得门票)的观众,预约参观当日皆可享受一票两展的权益,一次畅游珍藏展与光影特展。如遇特展展厅内客流密度较大时,我馆将采取限流措施,敬请理解。 


点击图片购买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门票,畅享一票两展权益。


 温馨提示 

①本展实行全员预约制,已购票的观众请提前1-30日于“上海博物馆”微信公众号进行预约,每日限预约1次,预约后可改签3次。

识别上方二维码,进行预约和兑换


②仅限在预约日期参观,参观时需出示本人预约凭证或身份证原件。

③每位成人持预约凭证可免费携带三名身高1.3米(含)以下或6周岁(含)儿童。


上下滑动查看

1.基本信息:

展览位于上海博物馆第一展览厅,展期为2023年1月17日—5月7日。开放时间:9:00—17:00(16:00停止进场),每周一闭馆(除国定假日外)。详情请参见上海博物馆《参观须知》。

2.购票:

观众可通过上海博物馆微信公众号、携程网、大麦网、美团平台购票。正价票100元,半价票50元。门票售出后不支持退换。

3.优惠与免票:

60周岁(含)以上的老年人,6 周岁以上、18 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下学历学生,现役军人及家属、公安民警、烈士与军人遗属、消防救援人员等群体持有效证件可购买 半价票;身高1.3米(含)以下或6周岁(含)以下的儿童、残疾人持有效证件享受免票。免票儿童需有成人陪同,1名成人可带3名免票儿童。

4.参观预约:

购票后须预约参观,观众可提前1-30日(含当日)通过上海博物馆官网、微信公众号预约,一人一票,每张身份证每日限约1次。预约可改签,每张订单可改3次。 

5.进馆参观:

预约成功后可凭本人身份证原件或“入馆凭证”参观珍藏展、光影展及其他常设展览。如遇特展展厅内客流密度较大时,我馆将采取限流措施,敬请理解。 

6.半价票与免票入馆须知:

半价票观众须携带有效证件原件进馆,以便查验。免票观众入馆后需到现场售票处凭有效证件换取入场凭证。

7.发票:

如需开具发票,通过上海博物馆微信公众号购买门票的观众,请在参观当日闭馆前持购票订单与支付凭证,到现场售票处办理。通过三方购票平台购买门票的观众,请咨询相关购票平台。


咨询电话:(021)63723500转132分机。

服务时间:09:00-17:00




 更多相关推文

·重磅大展“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即将登陆上博!

·上博新展|“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明起发售早鸟票

·海上博物|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首发数字藏品,努力赋能门票文创

·上博新展丨伦勃朗喊你看大展“从波提切利到梵高”!

·英国国家美术馆馆藏史视角下的“从波提切利到梵高”珍藏展


• 上海博物馆 

编辑 | 顾婧、李宏洁、曹云曦

初审 | 褚馨、石维尘

终审丨汤世芬




版权声明


上海博物馆(微信号:上海博物馆)发布的图文均为版权作品,仅供订阅用户阅读参考。其它网站、客户端、微信公号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获得授权,并注明“上海博物馆”版权信息。敬谢!

联系电话:021-6372350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